2024年9月20日

收藏本站 登錄|注冊

文章詳情

《消費時代的視覺效率》
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3-06  作者:孫京濤  來源:中國攝影報

具有意義指向性和目的指向性的創(chuàng)意攝影為我們觀察中國的攝影生態(tài)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,這是“伯奇杯”中國創(chuàng)意攝影展的另一個貢獻。

信息時代一個無從解決的矛盾是,我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,時間是遠遠不夠用的,因此我們的信息接收頻率和速率原來越快。信息生產(chǎn)者或提供者不斷絞盡腦汁嘗試利用各種手段提升信息的傳播效率。具體到圖像而言,變化最大的未必是創(chuàng)作理念和創(chuàng)作技術(shù),而是傳播,或者說,是傳播效率倒逼了傳播模式、圖像整合、圖像生產(chǎn)和生成技術(shù)的變革。

簡而言之,視覺效率可以歸結(jié)為三個要點:意義集中、手段簡捷、消費方向明確。

這三個特點在廣告攝影中表現(xiàn)得最為突出,比如本屆參評作品中的一個玉石廣告,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其視覺設計令人眼前一亮,它用簡潔的視覺形象傳達了玉石本身的天生麗質(zhì),從而激發(fā)消費者試圖擁有它的強烈欲望。

在新聞攝影領域,視覺效率提升的一個顯著案例是“荷賽”對組照的要求——去年是8張,今年改回了10張——這沒有根本的區(qū)別,用8-10張照片講清一個完整的圖片故事,傳情達意兼帶展示攝影師的視覺個性,這意味著什么呢?我去年在參與騰訊優(yōu)秀的攝影記者吳家翔“赴美生子”的編輯過程中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。它應該是在進一步強調(diào)專業(yè)攝影記者的專業(yè)性——專業(yè)才能深刻——這才是全民攝影時代專業(yè)攝影記者賴以生存并贏得尊重的法寶。這個“專業(yè)性”大致從三個方面體現(xiàn):

1.理解題材的深度。理解事物是從拒斥它的表象開始的。對任何題材都不能像普通公眾一樣泛泛而談,攝影記者必須在一個更為寬廣的文化語境下,突破表象,對題材進行更為深刻和獨到的思考,找準肯綮,才能為后面的精準拍攝和編輯提供可能。中國人到美國去生孩子,以此取得美國國籍,它不是個簡單的生育問題,而是對生存價值進行的一場重新判斷。攝影師從這個高度切題,才不至于把照片拍成生育過程的流水賬。比如,一位美國女士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幾個中國孕婦走過的瞬間,一定比單純反映幾個孕婦從街頭經(jīng)過的照片更有說服力——這些中國人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美國生孩子?這個才是有力量的疑問。

2.盡可能加大單張照片的視覺容量。這要求攝影師在對題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,選擇更有助于豐富選題內(nèi)容、更具有隱喻性、更有評論性和視覺疊加性的瞬間按下快門。比如8張中唯一的豎畫面照片:為孩子登記出生證明(大概是這樣),注意爸爸、媽媽和后面那個老外的關注點和表情,你能從中讀出遠遠超出“登記出生”的更豐富的信息。

3.圖片編輯不僅僅是圖片故事敘事邏輯的梳理者,而且是故事價值的評價者。圖片編輯應該在一個大的邏輯框架下,選擇意義振幅盡可能大的圖片來結(jié)構(gòu)故事,同時,要盡可能選擇那些具有內(nèi)在評價性的照片,把立場態(tài)度不動聲色地隱藏在字里行間。這是移動互聯(lián)給編輯突出的新挑戰(zhàn):一方面,你得直截了當?shù)馗嬖V讀者“這什么意思?”另一方面,你又得讓讀者在了解了“什么意思”之后,有更多的解讀和思考空間。這聽上去充滿矛盾的要求恰恰是衡量當代圖片編輯專業(yè)性的標尺。

自從圖片被移植到新聞傳播領域講述故事以來,提高傳播效率這個趨勢一直在發(fā)生。我國都市類媒體興盛時期,有些媒體提出了“五步三秒”的要求,事實是,早些年美國同行要求一張照片必須在0.75秒內(nèi)抓住讀者的注意力,而后來的研究證明讀者瀏覽一張照片的時間不足0.71秒,我相信,隨著讀者視覺教養(yǎng)、視覺理解力和視覺接受力的不斷提升,這個時間還會進一步縮短。

《生活》雜志的黃金時期,一個圖片故事允許用二十幾張三十幾張照片來組織,但是到今天,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流量成本都要求我們盡量簡約,圖片故事日漸轉(zhuǎn)型,更多具有了圖片評論的屬性。

作為意義指向性和實用性更強的創(chuàng)意類攝影,我相信它們比新聞攝影走得更遠。那么,如何應對這種變化?

第一個要點是開放式學習。比如高校的大學生們?nèi)钡氖巧鐣?jīng)驗,由此造成了他們的知識學習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斷裂,彌補這種缺陷的解決方案早有先例:遠者如包豪斯學院,邀請社會上的一些大師擔任導師,近者如臺灣的一些大學,聘請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藝術(shù)家作為駐校藝術(shù)家,與學生們近距離互動。一句話:讓一線的能人進入課堂,手把手教學,是最好的解決方案。

第二個要點是改變學習方法。類似創(chuàng)意攝影這種實用性攝影的最佳學習方法是learning by doing,在實戰(zhàn)中學習,而不是紙上談兵。

第三個要點是從本土文化汲取營養(yǎng)。本土文化是影像消費和讀解的根本語境,忽視了這一點,攝影創(chuàng)作很可能成為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我們的文化自信問題,實質(zhì)上直接影響了攝影從業(yè)者對我們文化特征的判斷,倒是西方人看得更清楚,比方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先生,他認為中國人更善于形象思維,并且在講求效率的模塊化思維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。從傳統(tǒng)中汲取營養(yǎng),并賦予當代意義,這是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的捷徑之一。